2011-2012年中國軌道交通AFC行業的發展概況
2013-05-141、軌道交通AFC 系統領域
(1)概述
① 發展歷程
軌道交通AFC 系統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比較曲折的過程,我國軌道交通AFC 系統從無到有,與軌道交通其他系統相比,無論在認識水平、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,AFC 系統都發展得快,我國軌道交通AFC 系統的發展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:
中商情報網(2012-2016年中國軌道交通設備行業市場研究預測報告)
A、起步階段
20 世紀80 年代末,上海地鐵憑借在國外收集到的資料,艱難地開始了AFC 系統和設備的研制,當時國內基本沒有城市軌道交通AFC 系統概念;在90 年代初廣州地鐵1 號線可行性研究報告中,票務收費方式是人工還是自動仍是一個重要章節。在這個階段, 對AFC 系統的功能設置是以學習國外成功的系統經驗為主。在此期間,國內主要借鑒香港地鐵的建設和運營經驗;同時,國際專業廠家也通過產品和系統介紹,將其城市軌道交通AFC 系統的技術和經驗推薦給了我國,這些都為廣州地鐵和上海地鐵AFC 系統在建設之初就擁有基本完善的功能奠定了基礎。
B、調整階段
我國首個軌道交通AFC 系統供貨合同簽訂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,當時國際上的磁卡AFC 系統技術已相當成熟,而IC 卡技術在交通收費方面的應用研究才剛剛開始,巴黎和香港地鐵考慮將非接觸IC 卡應用到軌道交通以及公交收費,而我國當時對公交IC 卡應用的研究還只是處于接觸式IC 卡水平,并且當時IC卡成本較高。在這樣環境下,車票介質的選擇在磁卡、IC 卡、條型碼等多種媒介之間幾乎是別無他選地非磁卡莫屬。隨著我國“金卡工程”的啟動,帶動了IC 卡市場的發展,短短幾年內,非接觸IC 卡技術在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領域得到了應用,它較磁卡更加安全、存儲容量較大、交易處理速度快,很快受到了軌道交通領域的重視并得到應用。非接觸式IC 卡技術在軌道交通AFC 系統的規模應用猛烈地沖擊著以磁卡為介質的原有AFC 系統,同時也推動著新建線路的AFC 系統在功能上的擴展和性能上的提高,使AFC 系統結構更為簡單、高效,而成本得以下降。在這種環境下,上海、廣州在建設新線的同時,非常重視對已有系統的調整和改造,把改造原有的磁卡AFC 系統擺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。2002 年12 月29 日,廣州地鐵開通了國內第一個全部采用非接觸式IC 卡作為車票介質的AFC 系統。隨后新建城市如重慶、南京、大連、武漢等均采用了非接觸IC 卡作為全線運營的車票介質。上海地鐵也逐步啟動了系統改造。我國的軌道交通AFC 系統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。
C、規模應用階段
隨著AFC 系統在實際運營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,AFC 也逐漸被人們認識和接受,現在每一條地鐵的規劃和設計中都包含有AFC 系統,使系統上了一個新的管理臺階。全IC 卡系統具有很高的信息處理能力和更高的安全性,系統設備更為簡化,機械維修和調整維修的工作量也相應減少,同時非接觸式IC 卡技術的應用也為乘客帶來了方便。IC 卡技術的應用也使城市公共交通收費系統的融合成為可能,并成為一個發展趨勢,當前城市一卡通已在公交、出租、軌道以及其他領域得到了發展,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。經過十幾年的發展,我國城市軌道交通AFC 系統已趨向成熟,作為直接面向大眾的服務系統,其性能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相關企業乃至整個城市的形象。各地鐵建設單位都將AFC 系統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,項目審批部門、設計建設單位、運營單位在AFC 系統的必要性認識上有了完全的統一。